B |
06 |
下列有關杜威(J. Dewey)「興趣學說」的說明,何者正確? (A)教師應以外鑠的手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B)指導學生對教材產生興趣,才是學習成功的重要方法 (C)興趣與訓練是對立的概念 (D)所謂「有興趣」指的是學生受到吸引,不需要聚精會神即可產生 |
|
解 |
杜威認為激發學習的興趣是很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應使教材與學生的興趣密切配合。然而,僅憑興趣還是不夠的,因為有效的學習是須賴「訓練」和「努力」才能完成的,兩者不但不衝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的。 |
A |
07 |
李家同先生批評大學生到偏遠山區教導小朋友唱歌跳舞,根本就是「白痴」,「因為山區小朋友早就會唱歌跳舞,根本不需要人教。」此說引發許多爭議。若從皮德思(R. S. Peters) 的教育三大規準角度來看,李家同先生應該是認為大學生的山區服務工作違反了哪項規準,所以值得批評? (A)合認知性 (B)合價值性 (C)合準備性 (D)合自願性 |
|
解 |
其他『不合認知性』的例子: (1)學校不教天文學教占星術(紫微數) (2)學校不教地理學教風水 (3)學校不教心理學教手相術 (4)學校不教化學教煉金術 學術著作根據:黃光雄。教育概論。師苑:P.16。 |
C |
08 |
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杜威(J. Dewey)對於「生長」之論述? (A)生長是有條件的,有機體必須處於未成熟的狀態,才有可能成長 (B)有機體的可塑性是生長的另一個條件 (C)兒童的行為在幼稚期即已定型,故教育工作者應特別重視兒童早年的教育 (D)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生長現象,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兒童的需求 |
|
解 |
題幹的行為在幼稚期即已定型,屬於早期決定論,這是Freud六歲定一生 |
D |
09 |
下列有關進步主義教育思想與傳統教育思想之比較,何者不正確? (A)傳統教育的基本預設是教育活動是在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中進行的;進步主義則認為學生要學習掌握的是一個經常變動不定的社會生活 (B)傳統教育中的教育氣氛相當沈悶緊張,學生承受相當壓力;進步主義教育則主張快樂及無壓力的學習 (C)傳統教育是以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為主;進步主義教育則主張學校生活應適應學生需求 (D)傳統教育中學生學習充滿了挫折;進步主義教育則認為挫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要從挫折中進行學習 |
A |
10 |
.下列何種主張符合「教育即文化陶冶」的教育本質論? (A)教育的「工作─目的」在於文化財的綿延與繁衍、承繼與創新 (B)教育的活動以生長或發展歷程為其內在目的 (C)教育的「工作─目的」應重視社會的價值,個人的獨特氣質應先統整為社會大眾能接受的氣質 (D)教育的自我實現是「應然的自我」之完成,受到各種價值、意義的規範 |
|
解 |
教育即文化陶冶是斯普朗格等文化學派學者的認定,他們還認為「教育是文化的繁衍」、「教育是培養個人全人格發展的一種文化活動」 |
- May 29 Sun 2011 13:36
100新北市高中聯招教育 Q.06-10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