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1.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主張受壓迫者必須經過怎樣
的歷程才能尋求自我解放、覺醒與實踐?
(A)鬥爭 (B)馴服 (C)勞動 (D)對話
[SOL] 受壓迫者教育學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由 Paulo Freire 著
第三章:對話學─教育的本質即自由的實踐;對話學與對話;對話與計畫內容的尋索;人
與世界的關係,「衍生課題」,與教育計畫的內容即自由之實踐;「衍生課題」
的探索及其方法;藉由「衍生課題」達到批判意識的甦醒;探究的不同階段。
==============================================================================
(A) 7. 為了瞭解學校所發展的課程方案中,融入重大議題的份量與程度,下列哪一種研
究方法比較適合?
(A)內容分析法 (B)調查研究法 (C)行動研究法 (D)實驗研究法
[SOL] 學者歐用生綜合各學者定義
「內容分析法是透過量化技巧與質的分析,以客觀和系統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
析,藉以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
==============================================================================
(D) 11.杜威(J. Dewey)認為人類受教的可能性,主要在於人自出生至身心成熟以前,具
有那些特性?
(A)差異性、多樣性 (B)社會性、合群性(C)控制性、創造性 (D)依賴性、可塑性
[SOL] 杜威認為生長之所以可能,是生物處於「未成熟的狀態」。
我們通常由消極方面去看「未成熟」,把「未」解釋成「缺乏」的意思,但從生長的可能
性來說,「未成熟」卻代表向前發展的可能性,這種狀態又有下列兩特性:
依賴性:指幼小兒童,必須依賴成人而生活,這種天性由積極方面來看,正是兒童經驗得
以加速成長的有利條件,由於人類生活的依賴性大,依賴期長,才使得豐富的文
化成就能傳遞給下一代,也才使兒童能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學習到一個民族須經
長久歷史才逐漸孕育出來的寶貴生活經驗。
可塑性:指尚未成長者,所具備的生長潛能。
杜威認為,有機體的生長並不因外界的壓力而任意改變,而是依賴它本身的發展
趨向,有選擇性的吸收周圍環境的優點,藉以增長經驗,而應付未來所可能產生
的任何困難。
所以缺乏可塑性,就是缺乏可以改變的彈性和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
==============================================================================
(A) 15.主張「一切的命題唯有能經由經驗的檢證才是真正的命題」的觀點,比較接近下
列哪一種理論?
(A)邏輯實證論 (B)理性主義 (C)後現代主義 (D)建構主義
[SOL] 邏輯實證論(亦可稱之為邏輯經驗論)主要指的是一九二零年代,在以維也納為主
的發展地,所興起的哲學運動。
在當時,以及其後的幾十年,邏輯實證論以其對於科學發展的注重,強調科學知識
的基礎在於透過觀察經驗的證實(verification),再加上,其將傳統形上學所探討之問題
,諸如實在為何?真理為何?上帝是否存在?等問題,視之為無意義而不論等態度,的確
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段引發許多哲學思考,形成科學哲學發展的主流之一。
==============================================================================
(A) 27.在中國教育史上,關於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之推動者,不包括下列何人?
(A)歐陽修 (B)范仲淹 (C)王安石 (D)蔡京
[SOL]
│第一次教改│宋仁宗慶曆四年│范仲淹│頒布興學,各地方政府設立學校,蘇湖教法│
│第二次教改│宋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改革貢舉,創太學三舍法,學校取代科舉 │
│第三次教改│宋徽宗崇寧元年│ 蔡京 │創設提舉學使司,普設路、縣學 │
==============================================================================
(C) 33.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教授R. Heinich 等所提出的「線性模式」(ASSURE)教學設計
,其中的第二個「S」係指
(A)陳述學習目標 (B)評鑑與回饋 (C)選擇教學媒體 (D)要求學習者參與
[SOL] 這一題類似題出現在【98北縣聯合高中教甄 教育科 18題】
只是當初是考A是指什麼 再PO一次複習
A:分析學習者(Analyze learners)
S:陳述學習目標(State objective)
S:選擇媒體與教材(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s)
U:使用媒體與教材(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R:要求學習者的參與(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E:評量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