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南大學102學年度第1學期教育實習師資生教師檢定考試模擬試題 |
||
D |
1 |
下列哪一位思想家主張心靈成長具有韻律,亦即認為理智發展之進程,是由浪漫階段進入精準階段,最後到達概括階段? (A)杜威(J. Dewey) (B)休姆(D. Hume) (C)康德(I. Kant) (D)懷德海(A. Whitehead) |
|
補 |
此題引自98教檢-國民小學教育原理 Q.29 懷德海的教育節奏論三個階段: 浪漫階段(零至十二歲) 精準階段(十二至十八歲) 概括階段(十八至廿二歲) |
D |
2 |
下列著作,何者屬於教育分析哲學的取向? (A)《夏山學校》(Summerhill) (B)《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 (C)《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D)《教育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
|
補 |
此題引自98教檢 國小教原科 25題 夏山學校→尼爾 非學校化社會→伊利奇(Ivan Illich) 民主與教育→杜威 教育的語言→伊士列爾.謝富樂 |
B |
3 |
李老師剛接一個新班級,她運用社會測量法(sociometric method)來加強對學生的了解,下列何者為社會測量法的正確描述? (A)可了解班級學生之學業表現 (B)調查後經整理可以得到社會關係圖 (C)可了解班級學生家長的社會經濟地位 (D)由美國社會學家墨頓(R. Merton)所創用 |
|
補 |
引自97教檢:中學教育原理與制度Q20 早在1934 年J. L. Moreno 首先提出社會計量法(sociometry),它包含了所有測量人際關 係的技術,在當時的義涵是指:「評量某一團體中,人際吸引或拒斥關係的工具」。故社會計量法可以說是一種評定量表(rating scale)的變形,並且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引自吳武典,1989): (1)涉及的變項是純「社會性的」 (2)特別適合於填補科際研究時的空隙 (3)能夠指出個人在小團體互動中的地位 (4)既易於實施,又無需太多時間與經費 (5)符合行動研究精神,研究結果可作具體的應用 (6)可喚起受試者的強烈興趣與動機 (7)對於偏見、士氣、社會地位、吸引與拒斥等實徵性的概念,能以頗可接受的指數加以說明。 |
C |
4 |
有人認為學校教育的過程,是優勢階級巧妙地「再製」既存社會階級利益的不平等歷程。這種說法是屬於下列何種理論或學派的主張? (A)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B)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C)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y) (D)結構功能學派(structural functionism) |
C |
5 |
根據艾瑞克森(E. Erikson)的看法,下列何者是國小學童的心理社會危機? (A)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initiative versus guilt) (B)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C)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D)自主行動對羞愧懷疑(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
B |
6 |
夢翎是一位校長,她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學中應該安排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生活經驗,以幫助學生不斷的生長與發展。這是哪一位學者所主張的教育哲學? (A)皮德思(R. Peters) (B)杜威(J. Dewey) (C)涂爾幹(E. Durkheim) (D)斯普朗格(E. Spranger) |
D |
7 |
奧蘇貝爾(D. Ausubel)認為,教師若能把學生在某一領域學習所獲得的知識,用來促進其在另一領域的學習,會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奧蘇貝爾稱這種現象為何? (A)階層遷移(hierarchical transfer) (B)訓練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 (C)垂直遷移(vertical transfer) (D)水平遷移(lateral transfer) |
D |
8 |
下列關於負增強與懲罰的比較之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皆不能塑造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 (B)負增強乃是取消正增強,懲罰則是移開嫌惡刺激 (C)負增強用來減少反應次數,懲罰則是增加反應次數 (D)負增強是在合宜的行為後施予,懲罰則是在不合宜的行為後施予 |
|
補 |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移除嫌惡刺激 剝奪式處罰:採取隔離(適用於過動兒)、消弱 time out、不給予增強的機會 |
A |
9 |
下列哪一位學者的教育學說較不具「文化批判與再製理論」的色彩? (A)帕森士(T. Parsons) (B)布迪爾(P. Bourdieu) (C)艾波(M. Apple) (D)季胡(H. Giroux) |
|
補 |
構功能模式與衝突分析模式 1.結構功模式(和諧理論):代表—涂爾幹,帕森思 2.衝突分析模式 代表—包爾斯與金蒂斯的社會再製理論(符應原理—社會中富者恆富,貧者恆貧) 巴杜的文化再製理論(文化資本,符號暴力)/艾波(綜合社會再製與文化再製) 威里斯的抗拒次文化研(勞工小孩對知識表現輕蔑的態度《學習做勞工》) 華勒的師生關係衝突論(支配—從屬,對立) |
D |
10 |
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所受到的主要批評為何? (A)難以解釋認知結構中量的改變 (B)低估青少年期的形式運思能力 (C)將認知發展階段的順序倒置 (D)低估兒童期的認知思維能力 |
C |
11 |
蘇格拉底(Socrates)時常使用不斷詰問對方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引發對方天生本有的觀念與知識。下列哪一個隱喻較能表達蘇格拉底此種教學法?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雕刻 (C)教育即接生 (D)教育即灌輸 |
|
補 |
產婆法【是將學生心中的智與德引發出來】 |
C |
12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然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名言及其意涵也直接間接蘊育了盧梭(J. Rousseau)「性善說」的思想,請指出該句話係出自盧梭哪一本作品的開場白? (A)《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 (B)《懺悔錄》(Confessions) (C)《愛彌兒》(Emile) (D)《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
C |
13 |
高登(C. Gordon)和柯爾曼(J. Coleman)曾經對1950年代的美國學生做了一個研究, 發現「學生在學校的學業表現並不是其獲得社會地位的指標,而男生的運動表現與女生的人緣,才是社會地位獲得的重要原因。」這種現象被稱為什麼? (A)反文化運動(B)反社會主義運動 (C)反智主義運動(D)反性別歧視運動 |
A |
14 |
認為知識源於人類先天內在的觀念,強調學習是由內而外,老師是一位引導者,而不是灌輸者。這種主張比較可能是哪一種哲學思潮的教育主張? (A)理性論(rationalism) (B)經驗論(empiricism) (C)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D)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
C |
15 |
大偉不喜歡做功課,但喜愛玩電腦遊戲,媽媽要他先做完功課後才能玩電腦,她運用了哪一種原理? (A)行為塑造(behavior shaping) (B)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C)普墨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 (D)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 |
D |
16 |
懿芬是一位學校教師,她認為教育是一種文化陶冶的活動,所以將四書五經作為課程的教材,主張教育的作用在於保存文化、傳遞文化和創造文化,這種教育觀念來自下列哪一位學者? (A)杜威(J. Dewey) (B)涂爾幹(E. Durhkeim) (C)皮德斯(R. S. Peters) (D)斯普朗格(E. Spranger) |
A |
17 |
以下有關存在主義的教育論述哪一項是錯的? (A)教育主要在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B)教育應重視學生的抉擇 (C)教育中的師生關係是I-Thou,而不是I-It (D)應予人文學科較多的關注 |
|
補 |
代表人物:尼采 Niezsche、海德格 Heidegger、布伯 Buber、沙特Sartre、雅斯培 Jasper、齊克果 Kierkegaard 視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強調人道關懷 反對理性主義 人人均有存在與死亡的焦慮,但是焦慮使人產生生命價值 意志、情感與生死教育是教學重點 展現 I-Thou 的相互主體性 |
A |
18 |
衝突理論學者抨擊現代學校教育,認為其中存在許多不平等的問題。請問以下四個選項,何者不是衝突理論學者的主張? (A)個人的社會階級係依其智能與社會貢獻之高低而定,學校教育的目的即在培養不同社會階級的個體 (B)學校課程隱藏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育目的反映資產階級的興趣,因此學校是在協助資本主義進行統治 (C)學校教育被統治階級所支配,學校功能是再製文化資本,因此出身高社經家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成功 (D)學生成績評量的等級和學生家庭社會地位相互呼應,學校教育的結果即在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社會階級 |
A |
19 |
莊老師的桌上貼了一句銘言來鼓勵自己:「我相信教育的力量足以改善社會對學生的不利影響。」這句話與下列哪一個學術觀點是相同的? (A)教師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 (B)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C)正增強原則(positive reinforcement) (D)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
B |
20 |
前當我們將「教育」詮釋為「引出」、「啟發」時,最可能是受到下列何種哲學觀念的影響? (A)強調人天生是一塊白板的經驗論(B)強調人有先天觀念的理性論 (C)強調擺脫權力宰制的批判論(D)強調棄絕任何全面性真理的後現代論 |
B |
21 |
針對當代思潮對教育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比較正確? (A)在批判理論的影響下,教育當權者都勇於批判反對者 (B)在分析哲學的影響下,教育學者逐漸重視教育的定義、隱喻和口號的釐清 (C)後現代主義強調知識有客觀標準,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在追求此一客觀知識 (D)女性主義的本質論者主張,女性跟男性有相同的特質,所以應該接受相同的教育 |
A |
22 |
在制定班級公約時,林老師提醒同學要先忘掉自己的身分、地位與偏好,站在一個超然與中立的立場來制定班級公約。這種思維呼應了何種倫理學說? (A)羅爾斯(J. Rawls)的正義論(B)麥金泰(A. MacIntyre)的社群論 (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德行論(D)諾丁斯(N.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 |
|
補 |
「原初立場」是羅爾斯修改洛克、盧梭和康德的契約論而提出的一個虛構的訂約情境。在此情境下的個人均被假定為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稱為「訂約者」。這些「訂約者」乃處於「無知之幕」,他們無從知道自己所將具備的稟賦、才能和性格,也無從知悉未來所屬的種族及性別等,而訂約者必須對訂約立場中的各項選項作一選擇。由於訂約者均是自由平等的,而且在無知之幕的狀況下,無從事先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所以訂約的立場是公平的,在此公平的狀態下所做的抉擇也是公平的。 |
A |
23 |
教育社會學中有關「再製」(reproduction)、「抗拒」(resistance)等概念,主要出自於社會學的哪一個學派? (A)衝突論(B)結構功能論(C)符號互動論(D)人力資本論 |
C |
24 |
在有目的之情境中,別人對自己所期望者,常常在自己以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這是下列何種心理現象? (A)月暈效應(halo effect) (B)霍桑效應(Hawthron effect) (C)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D)約翰亨利效應(John Henry effect) |
國立臺南大學102學年度第1學期教育實習師資生教師檢定考試模擬試題 |
|
1 |
柯柏格(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將道德發展分為幾期幾階段?請分別簡述之。 |
解 |
三期六階段。分別為: (1)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至小學低中年級(9歲以下),考量行為後果主要滿足自己需求為主,有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與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比付出的多。 (2)道德循規期,小學高年級直到青年期(9到20歲),維持家庭、團體、國家對個人的期許,有尋求認可取向,順從傳統要求,表現從眾行為,與順從權威取向,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 (3)道德自律期,大約自青少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20 歲以上),在合於大眾利益的基礎上尋求更適當的社會規範,有法治觀念取向,法律為公益而制定,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團體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與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建立道德判斷、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真理、正義和人權。 |
2 |
何謂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對教師有何啟示? |
解 |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又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在教育上,特指教師對於學生的期望,往往成為學生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教師期望學生成功,學生就會成功;反之,期望學生失敗,學生就會失敗,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驗預言,因此又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準此,為人師者不可不慎。 |
3 |
什麼是教育優先區(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簡稱EPA)?在我國的實施情形如何?請簡述之。 |
解 |
教育優先區一詞首度出現於1967年的英國卜勞頓報告書(The Plowden Report)中。該報告書引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anchaster University)威斯曼(Stephen Wiseman)教授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影響兒童學業成就之最主要因素為家庭環境,兒童年級愈低,愈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該報告書建議英國政府:為避免物質或經濟貧乏、不利地區兒童在起跑線上立於劣勢,危害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應積極介入改善這些地區學校之校舍與社區環境。 6項指標「原住民學生比率偏高之學校」、「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親子年齡差距過大、新移民子女之學生比率偏高之學校」、「國中學習弱勢學生比率偏高之學校」、「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離島或偏遠交通不便之學校」、「教師流動率及代理教師比率偏高之學校」。 |
4 |
「人心如白板」是哪位英國學者的名言(4 分)?這句話在教育上有什麼意義?請正反兩面簡述。 |
解 |
人心如白板 (bland tablet)是洛克的名言。 它在教育上的意義,由於強調知識乃是後天感官經驗的累積,是以在知識教導過程中強調感官接觸,在教育方法上強調經驗的累積、重複的訓練和記憶的強化。 因為人心如白板,所以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在人類如白板的心靈中,不斷的填充經驗知識、強化記憶,再用這些知識,擴充更多的經驗和知識,不斷地累積、重複。 由於強調後天,因此心靈之中沒有先天觀念,與生俱來的心靈語言不存在。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