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16

宋儒張載所說的「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其所謂「德性所知」之主張

較偏向知識論的哪種立場?

(A)經驗主義 (B)理性主義 (C)批評主義 (D)試驗主義

 

理性主義知識論推演到教育上是重視理論學識而輕視實用技能。

課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啟迪心智,進而變化氣質的學問。

認為道德文章不假外求,靠窮理養性獲得。

張載說:「見聞之知,乃物交物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

聞。」

孟子說:「萬物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都代表這種觀點。

D

17

下列哪一位學者主張「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造就的」?

(A)艾蘇格拉底(Isocrates) (B)蘇格拉底(Socrates)

(C)坤體良(Quintilian)    (D)伊拉斯莫斯(Erasmus)

 

Erasmus,是人文主義者,教育上主張「教育不應強迫,只應輔導。」

A

18

下列有關捷克教育家康門紐斯(J. A. Comenius)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論述到遺傳對教育之重要影響的學者

(B)其教育思想屬於感官唯實論

(C)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圖書與文字結合在一起並編排在教科書上的學者

(D)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張全民終身教育的學者

B

19

我國教育學者賈馥茗論述「教育的不變性」時,所提出的教育目的,不包

下列何者?

(A)發展人性 (B)順應人情 (C)培養人格 (D)改善人生

 

教育的不變性決定於教育以人為旨歸,必須教人成為人,以發展人性,培

養人性,改善人生為目的。

A

20

下列有關皮亞傑(J. Piaget)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在兒童道德發展的過程中,「無律」是第一個階段,而所謂「無律」就是「零規範」,代 表著兒童在價值觀上的混亂及負面性

(B)一般兒童約在五足歲左右,會漸漸進入他律的道德判斷

(C)大約九足歲後,兒童道德意識才漸漸甦醒,同時運用理智進行道德判斷

(D)所謂自律期行為,係指兒童行為出於其同輩間或兒童與大人間「互相尊敬」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iitwo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